前言
“伊、以冲突”刚结束,特朗普又想挑起战争!
6月25日,特朗普表示,伊、以冲突可能再次爆发,届时,美国会再次下场,他的发言打破了外界对和平的所有幻想。
特朗普凭啥说“伊、以会重新开战”?他透露“美国会下场”,是否意味着,将再次打击伊朗的核设施?
特朗普宣告伊以重新开战
6月13日,伊以两国冲突正式开战,期间双方纷纷对敌军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攻击和毁灭,只为能够增强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地位,实现自己对战的目的。
随着伊以两国之间的相互打压,美国也在以色列的强烈要求和逼迫下,对伊朗研发核基地发起攻击,直接给伊朗造成一些地域面积上的损失,尽管伊朗对外称没有人员伤亡,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确实对伊朗动手了。
毕竟在伊以冲突开始之际,特朗普曾表态大概率不会参与中东战局,结果在两国战况打的愈发激烈时,美国在对伊朗进行警告和威胁后,终开始派轰炸机攻打伊朗的军事基地。
尽管最后伊朗也选择对美国此举给予反击,但在事态的最后,伊、以两国还是在美国的参与下,选择接受所谓的调停,虽然三方还未签订对应的和谈协议,特朗普对此还是十分满足的。
甚至特朗普还在成功塑造自己“和平缔造者”这一形象和成果后,不间断在一些公众场合上炫耀,给外界那些曾质疑美国能力的国家,直接吃了一记定心丸。
然就在外界纷纷开始期盼,中东局势终于可以回归平静后,令人反转的一幕却悄无声息的发生了,6月25日,特朗普在参加一场会议中公开表示“伊以两国冲突可能会卷土重来!”
也就是说,现在伊以两国所谓的和谈,不过是暂时的一个过渡,看似后续会出现美国努力去助力伊以两国谈判的具体协议,可如今看来,似乎一切并没有那么的顺利。
只因无论是站在美国还是以色列的角度,他们本就极力于抵制伊朗去自主研发核武器这一举措,这也侧面说明,如若在此次调停后,伊朗不停止后续继续研发核武器进程,以色列还会继续发起攻击。
而美国本身就不想看到自己地位会被伊朗威胁,届时自然也会考虑站在以色列的后面,一同对伊朗发起攻击,那时,伊以两国和美国之间相对应的对战程度,定会比此前12天战斗还要惨烈。
一时间,特朗普在公开场合上释放出这样的重磅言论,再一次掀起外界对伊以冲突的议论,毕竟日前取得调停这一阶段性成果本就来之不易,如今竟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很难不让人有所触动。
不难看出,无论是伊以两国之间还是美国的掺和下,外界都迫切想要看到世界和平,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在保持观望这一姿态。
与此同时,在特朗普对外宣布“伊以会重新开战”这一重磅言论后,不由得开始期盼一周后,美国选择和伊朗谈判期间,会出现怎样的摩擦。
伊朗被美政府忽悠?
在此次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战中,虽然战火对应的苗头是以色列在先发制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伊朗在对抗以色列和美国期间,也有着足够的胆量。
不仅使用大批量无人机对以色列发起攻击,还敢于在特朗普威胁伊朗率先停战、不可继续反抗去平息战火时,敢于正面去反抗以色列和美国。
甚至在双方已经调停后,伊朗还勇于去实现此前自己做出的承诺,下令去攻打美国驻扎在叙利亚和卡塔尔的美驻军基地,不仅兑现自己此前做出的豪言,还有效向外界呈现自己的军事能力。
可尽管如此,特朗普在调停伊以冲突后,还是选择以一个预判者的姿态,给外界传达“伊以还会大战”的举动,并着重强调“不排除美国下场”这一信号。
不得不说,特朗普此举透露后续战局发生的可能性,不仅充分给自己后续军事行动做了一定的铺垫,还成功提前给自己介入中东战局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毕竟特朗普在提前预判后续战局时,背后何尝不是在警告伊朗尽快停止自己继续研发核武器的脚步,有效将后续战争矛盾点归咎于伊朗,没有停止核动作。
但很可惜,即便美国已经提前以预判战局的形式,去警告伊朗停止不该有的想法和动作,可伊朗无论是此前还是经历过伊以冲突,甚至是和美国对抗后,都不会停止这一研发推进。
只因站在伊朗角度,自己不仅在拥有铀浓度达到且符合研发核武器的条件,且以色列也早就研发出核武器,在伊朗看来,美国不应该如此双标,接受以色列研发核,却不接受伊朗研发核武器。
正因如此,在特朗普此前满心欢喜向外界传达成功调停伊以冲突后,伊朗扭头将自己求助的目光锁定在中国身上,甚至还派遣专门的团队奔赴北京,同中方高层进行谈判。
伊朗表示,应当诚恳邀请中国去积极发挥在和平动态上的作用,并利用大国身份去促进和谈这一举措,不难看出,伊朗选择寻求中方帮助,已切实让外界看到伊朗的选择和初心。
毕竟在致力于和平这一观点上,美国始终保持着双标且变色龙的状态,没有中国始终如初的举措给人心安即视感。
写到最后
追其根本,此次美国提前宣判伊以冲突还会继续这一观点,就已经充分印证伊朗不会停止核武器这一动作,最后,在谈判桌上对话无法继续时,再次转为军事行动也将成为新的选择...
所以,只要伊以两国和美国等三方,一日没有签订相对应的停火协议,中东局势暂时就不会完全停止。
新宝配资-深圳配资开户-手机股票配资平台-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