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声明!谢谢!
1932年2月,美国海军自己演习了一遍怎么偷袭珍珠港,日本间谍把整个过程记得清清楚楚。
演习成功后,美国将军们居然说这不算数,理由是亚洲人手眼协调不行,搞不了精确轰炸。
9年后的1941年12月7日,当日本战机突然出现在珍珠港上空,一个参加过当年演习的美国飞行员才明白过来。
每一步,和他们9年前演习的一模一样。
01
193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都心知肚明,两国早晚得打一仗。
表面上看,外交官还在谈判桌上客客气气,商人还在做生意赚钱。可暗地里,双方都把对方当假想敌,拼命琢磨怎么打赢。
美国人就在想,日本要真动手了,会从哪儿打?珍珠港。这个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肯定是日本的第一目标。
1932年2月,美国海军决定搞次大演习。总指挥是哈里·亚内尔少将,这人是海军里少数几个会开飞机的将军。
2月7日,亚内尔指挥着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航母,外加4艘驱逐舰,组成了个突击编队。以前演习都是拉着一大堆战列舰和巡洋舰浩浩荡荡地来,对方老远就能发现。
亚内尔这次玩了新花样。他把那些大家伙都留在圣迭戈,只带着两艘航母和几艘驱逐舰,趁着暴风雨的掩护,悄悄摸到了珍珠港外180公里的地方。
还特意挑了星期天早上。亚内尔知道,日本人打仗从来不宣而战,先下手为强。星期天早晨,军人们大多休假或者睡懒觉,正好打个措手不及。
2月7日凌晨,天还黑着,海上风浪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让飞机从晃得厉害的航母上起飞,风险不小。可亚内尔就赌这一把,天气越恶劣,对方越想不到会有人来攻击。
152架飞机分两批从航母上起飞。有战斗机护航,有俯冲轰炸机,还有鱼雷轰炸机。结果一架飞机都没出事,全都顺利升空了。
1个小时后,这些飞机从东北方向钻出云层,珍珠港就在下面,阳光正好,基地里的人还在准备过个轻松的星期天。
飞机先扑向各个机场,用照明弹模拟机枪扫射,往跑道上扔面粉袋子当炸弹。珍珠港的飞机一架都没来得及起飞,全被摧毁了。
接着,轰炸机转向停满军舰的港口。那些战列舰就像靶子一样排成一排,飞机俯冲下来,面粉袋子一个接一个砸在甲板上。
演习的裁判们判定,珍珠港所有军舰被击沉,所有飞机被摧毁。亚内尔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02
演习结束后,按理说美国海军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珍珠港的防御问题。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人意料。
2月18日,大约350名陆海军军官在珍珠港开会,讨论这次演习。会场上吵翻了天。
守方的将军们不服气。他们说亚内尔这是作弊,理由一大堆。
第一条,星期天早晨攻击不合适。战争时期,我们肯定会保持高度警惕的。
第二条,亚内尔的飞机从东北方向来,跟从美国本土飞来的民航机航线一样,这是故意混淆视听。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大家都知道,亚洲人手眼协调能力不行,根本搞不了这种精确轰炸。
你没看错,美国海军高层真就是这么说的。他们坚信日本人没这个技术水平。
还有人说,就算亚内尔的航母真打了珍珠港,它们肯定会被战列舰追上,然后被大口径火炮轰成渣。航母这种薄皮大馅的东西,根本不是战列舰的对手。
守方将领们向裁判施压,最后裁判改了判决,说亚内尔的152架飞机里有45架被防空炮火打下来了。
更离谱的是,演习的最终报告里,压根就没提亚内尔这次成功的突袭。报告反而写道,在强大的防空力量面前,对瓦胡岛发动空袭基本不可能成功,攻击方的航母会遭受重大损失。
亚内尔气坏了。他一直警告说,日本威胁很大,必须重视航母的作用。可战列舰派的将军们占了绝大多数,把他的警告当耳旁风。
这些人的逻辑很简单,海战就是战列舰对轰,谁的炮大谁就赢。航母那是侦察和巡逻用的,上不了台面。
结果,亚内尔因为太爱说航母的好话,被发配到了亚洲舰队当司令。在海军内部,亚洲舰队被叫做小舰队,就是个闲职。这就是他敢说真话的下场。
03
美国海军高层不当回事,日本人可把这当成了宝贝。
日本在瓦胡岛的领事馆里有海军军官,亲眼看了这场演习。美国媒体还大肆报道了这件事,纽约时报都上了新闻。日本间谍把所有的报道、细节、照片全都搜集起来,送回东京。
据说日本还派了船只在附近海域收集情报,但具体细节现在已经很难完全确认了。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日本海军对这次演习的重视程度,远超美国人的想象。
1936年,日本海军学院专门写了份研究报告,叫《对美作战战略战术研究》。报告里明确写道,如果美国主力舰队停泊在珍珠港,应该考虑从空中发动突然袭击作为开战手段。
这份报告参考的主要依据,就是美国1932年的那场演习。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也是个坚信航母战术的人。他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怎么偷袭珍珠港,基本上就是照着美国1932年的演习剧本来的。
有意思的是,1938年,美国海军又搞了一次类似的演习。这次指挥官是欧内斯特·金中将,他用1艘航母和护航驱逐舰,又走了一遍亚内尔当年的路线。
结果和1932年一模一样,珍珠港再次被全歼。
美国海军的反应也一模一样,不承认,说这战术不公平。
日本人则继续研究,继续准备。
04
1941年,美日关系越来越紧张。
日本从1937年开始侵略中国,到1940年又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英国、荷兰流亡政府联手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对日本来说,石油是命根子,没了石油军队就没法打仗。要么妥协退让,要么开战抢石油,反正不能坐以待毙。
1941年11月,美日谈判陷入僵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叫哈里·德克斯特·怀特的人起了作用。
怀特是罗斯福总统的经济顾问,财政部的二号人物,很受信任。11月25日,他向罗斯福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要求日本立即从中国全部撤军。
这个要求日本根本不可能接受。要知道,日本在中国已经打了4年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现在让他们全部撤军,等于是白打了,这比直接打他们脸还难受。
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向日本方面递交了正式照会,提出了这个要求。
两周后,日本的回答来了。不是用嘴说的,是用炸弹说的。
但关于这段历史,有些细节存在不同说法。战后解密的档案显示,怀特可能与苏联有某种联系,他的建议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国际博弈。苏联当时担心日本从东边进攻自己,所以希望日本去打美国。不过这些都是后来才慢慢浮出水面的。
当时的罗斯福和美国高层,未必完全清楚这些复杂的幕后因素。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对日本强硬还是软弱。最终,他们选择了强硬。
11月底,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开始准备了。6艘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在司令官南云忠一的指挥下,悄悄向夏威夷方向驶去。
舰队保持着严格的无线电静默,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秘密进行。飞行员们反复演练攻击路线,鱼雷改装成了能在浅水里使用的型号。
一切都按照9年前美国人演习的剧本在进行。攻击时间,星期天早晨。攻击方向,从东北方向接近。攻击顺序,先打机场,再打港口。
美国人9年前自己演练了一遍,现在日本人要照着做一遍真的了。
12月2日,日本大本营发出了最后的命令,攀登新高山。这是偷袭珍珠港行动的暗号。
12月6日晚上,日本舰队已经到达了距离珍珠港约426公里的海域。和9年前亚内尔演习时的位置差不多。
第二天凌晨,第一批飞机开始起飞。
05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早晨。
凌晨时分,第一波攻击机群开始起飞。总共183架飞机,包括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
和1932年亚内尔的演习一样,日本人选在星期天早晨发动攻击。和1932年一样,他们从东北方向接近。和1932年一样,他们先打机场,再打港口。
唯一的区别是,这次用的是真炸弹和真鱼雷。
早上7点53分,第一波攻击开始。美军的雷达发现了飞机,可值班军官以为是从美国本土飞来的B-17轰炸机,没当回事。
战斗机先扑向各个机场,对着停在地上的飞机一通扫射。然后是鱼雷轰炸机,对着停在战列舰排的军舰发射改装过的浅水鱼雷。
美国人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把鱼雷改装成了能在浅水里使用的型号。英国人1940年在塔兰托港用过这招,日本人学了过来。而美国海军认为珍珠港水太浅,鱼雷用不了,所以根本没防备。
8点54分,第二波攻击机群到达,又是167架飞机。
整个攻击持续了不到2个小时。
等日本人撤退的时候,珍珠港的战果是这样的。
8艘战列舰被击沉或重创,其中亚利桑那号直接被炸沉,1177名官兵全部阵亡。俄克拉荷马号翻覆沉没,死了429人。
3艘巡洋舰受损,3艘驱逐舰受损。
188架飞机被毁,大部分是在地面被炸毁的,根本没来得及起飞。
约2400人阵亡,1178人受伤。
日本方面的损失呢,29架飞机,55人阵亡,5艘袖珍潜艇。
就是这么悬殊。
那些参加过1932年演习的美国飞行员看着眼前的景象,脑子里全是9年前的画面。除了规模更大、用的是真家伙,日本人的打法和美国当年演习的简直一模一样。
从哪个方向来、什么时间打、先打哪里后打哪里,连细节都对得上。
06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本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这场灾难,有很多谜团。最大的谜团就是,罗斯福到底提前知不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有人说罗斯福早就知道,是故意让珍珠港挨打,这样美国才有理由参战。证据是,事件发生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都向美国示警过,可罗斯福都无视了。而且,珍珠港的3艘航母事件发生前刚好都不在港里,是被调走执行任务去了。
听起来确实可疑。
可也有人反驳说,这是阴谋论。因为马歇尔将军战后在国会听证会上说过,如果珍珠港没被偷袭,美国可能会在1942年1月对日宣战。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珍珠港事件,美日之间的战争也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时间会推迟1个月左右。既然反正都要开战,罗斯福有必要用珍珠港这么大的损失来换取国内支持吗。
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不过,1995年,一个叫海伦·哈曼的女士给克林顿总统写了封信,说她父亲生前告诉她,珍珠港事件前,罗斯福曾召开过一个极机密的会议,透露预见到日本会偷袭珍珠港,并命令准备医疗物资和人员,但禁止把消息告诉珍珠港的指挥官。但因为她父亲已经去世,这个说法无法证实。
倒是有一件事是确凿的,罗斯福身边确实有人与苏联有联系。
那个在1941年11月建议罗斯福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的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战后被发现确实与苏联有某种关联。他的代号据说叫陪审员。
这事是怎么暴露的呢。1945年,一个叫伊丽莎白·本特利的女人决定退出,向FBI检举。1948年,另一个前间谍惠特克·钱伯斯也站出来指证。FBI通过维诺那计划,一个破译苏联密电的绝密行动,掌握了一些证据。
维诺那计划解密的档案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了不少人。怀特是其中职位较高的之一。
为什么苏联要这么干。
道理很简单。1941年,德国已经入侵苏联了,苏联压力很大。苏联最怕的是日本从东边也打过来,那样苏联就得东西两线作战,基本上撑不住。
所以苏联希望日本去打美国,别来打自己。
据说怀特在罗斯福身边不断游说,说日本海军威胁很大,美国必须对日本强硬。他在1941年提出的那个要求日本从中国全部撤军的建议,背后可能有着更复杂的考量。
苏联情报机构副部长维塔利·帕夫洛夫后来承认,1941年他给了怀特一张便条,上面列出了苏联希望美国采取的对日政策要点,其中就包括要求日本立即从中国全部撤军。
这个政策就是要逼日本摊牌。日本不可能接受,一旦拒绝,美日关系就会破裂。
苏联还据说有人在日本活动,鼓动日本的主战派对美国动手。不过这些都是战后才慢慢浮出水面的情况,当时的人未必完全清楚。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斯大林终于松了口气。日本对美宣战,就不可能再从东边进攻苏联了。斯大林可以放心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抽调兵力,投入对德国的战争。
所以说,珍珠港事件背后的博弈,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07
1932年的那场演习,美国海军已经完整地展示了珍珠港的弱点。可美国海军高层愣是不信,还搬出种族歧视那一套,说什么亚洲人手眼协调不行。
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不但行,而且把他们的演习当教科书学了个遍,9年后照着打了回来。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1938年又演习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珍珠港防不住。美国海军还是不承认。
为什么。因为承认了,就得改变整个海军的战略思路,就得承认战列舰不再是海上霸主,航母才是未来。这对那些战列舰派的将军来说,等于是砸他们的饭碗。
所以他们宁可装聋作哑,也不愿意面对现实。
结果,约2400名美国官兵用生命证明了,固步自封的代价,往往是血淋淋的。
至于那个哈里·怀特,他在1948年被传唤到国会听证会上。FBI已经掌握了一些他的证据,可因为维诺那计划是绝密行动,证据不能公开,怀特在听证会上一口咬定自己清白。
几天后,他心脏病发作去世了。验尸报告说是洋地黄摄入过量。这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成了个谜。
珍珠港事件过去80多年了,可它留下的东西一直在那儿。骄傲自大要付出代价,轻视对手会吃大亏,内部争权夺利会害死人。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声明!谢谢!
史实来源:本文所述内容主要基于以下史料:1. 美国海军官方记录的1932年舰队问题13号演习(Fleet Problem XIII)2. 美国海军历史杂志2018年8月刊文章《Blueprints for Destruction》3. 维基百科关于哈里·亚内尔少将的详细记录4. 维诺那计划(Venona Project)解密档案关于哈里·德克斯特·怀特的相关记录5. 马歇尔将军战后国会听证会证词6. 日本海军学院1936年《对美作战战略战术研究》相关资料
查证说明:真实的史实:- 1932年2月7日,哈里·亚内尔少将确实指挥了对珍珠港的模拟攻击演习(Fleet Problem XIII)- 演习使用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航母,共152架飞机- 演习取得了完全成功,但美国海军高层确实以各种理由拒绝承认其价值- 日本海军确实研究了这次演习,并在1936年的作战研究中提到了空袭珍珠港的可能性- 1938年欧内斯特·金将军确实又进行了一次类似的演习,结果相同- 1941年12月7日日本确实偷袭了珍珠港,攻击方式与1932年演习高度相似- 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战后确实被发现与苏联有某种联系- 维诺那计划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美国情报破译项目- 马歇尔将军战后确实在听证会上说过,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在1942年1月对日宣战
存在争议或证据不足的部分:- 日本襟裳号油轮侦察的具体细节缺乏详细史料支撑,本文已模糊处理- 罗斯福是否提前知情存在争议,本文客观陈述了不同观点- 怀特的游说对罗斯福决策的具体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历史学家的不同看法- 苏联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具体作用程度难以完全确认
本文叙事方式说明:本文采用陈述叙事方式,基于确凿的历史事实进行解读,对于不确定的史实已进行模糊处理,未进行虚构对话或合理推演,符合历史叙事的基本要求。
新宝配资-深圳配资开户-手机股票配资平台-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